歐盟課碳關稅,台灣準備好了嗎?

Image

台灣如在減碳上無成,未來出口可能被課碳關稅而降低競爭力(圖/臺中市政府)

日前國內工商團體舉行一場線上講座,題目是:國際碳關稅對台灣企業影響和因應之道,企業界呼籲政府有關部門都應重視,加速協助業者因應。不過,目前看起來台灣的碳減量不合格,政府與企業都該早點想方設法因應,避免影響出口競爭力。

從2015年全球195國簽訂巴黎協定,承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,以因應全球暖化、氣候變遷後,減碳就成為各國首要的環保與跨國合作議題,在減碳目標下,許多國家不僅訂出減量時間表,也訂出「去煤」時間表(不再使用燃煤發電)、去燃油車時間表(停止生產汽油車)、實現無碳排能源時間表…..,最具整體性與野心的承諾就是在某個時間點,要達成「零碳排」的承諾。

根據統計,目前全球已有127個國家、524個城市宣示2050年要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,連排放量高居全球前2名、世界最大的「2大烏賊」:中國與美國,也都承諾在2060年、2050年達成零碳排,台灣的鄰國、也是貿易競爭國韓國與日本,也都宣布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。

而向來在環保議題上較積極的歐盟,則是除了宣布零碳排目標外,更快手快腳的準備要課碳關稅。碳關稅的想法其實就類似實施已久的排碳權交易,藉著讓排碳太高不合標準的企業或國家增加成本的方式(可能透過碳權交易、也可以透過關稅),逼迫企業或國家減碳。而且,在今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後,預定2023年就要上路,因此可以說是迫在眉睫了。

根據消息顯示,碳關稅剛上路時,會先以鋼鐵、水泥、石化、紙張、機械等高耗能產品為目標,如果其不符國際標準、甚至不符歐盟規範,就會被課到碳關稅,廠商要把產品賣到歐盟區內,要額外花錢去買排放許可;但在考慮到龐大的行政作業與課稅成本情況下,具體作法則可能以各國減量情況作為課稅標準,換句話說,如果台灣減碳無成,則可能拖累全部出口到歐盟的企業,以這幾年台灣的表現而言,其風險確實非常高。

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,未參與巴黎協定的簽署,但也對外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(BAU)減量50%;也相當於比2005年排放水準再減20%。但在此之後幾年,台灣的碳排整體來看是不減反增,國際上給的評比,台灣減碳成績都是倒數3-5名。

展望未來,也看不出有快速又大幅減量的可能;蔡政府雖然花大錢蓋綠電,但同時也在大幅擴增火力發電,原因是要廢核,必須有穩定的替代能源,而綠電終究無法穩定供電、難以控制與規劃的缺點無法改變。結果是台灣在用電量增加的同時,火電占的比重也升高到9成左右。

總統蔡英文在今年地球日時曾表示,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,但馬上被專家打臉,發電一直是空污與碳排的大宗來源,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減碳的重點之一,都在發電方式的改變。以台灣現在的能源規劃,機會渺茫。蔡政府說天然氣發電比例到5成,取代煤電後可減少排放,但到2050年時,台灣用電量其實已大增8成多,其中有8-9成是火力發電,煤電就算降到3成,就總量而言,還是較現在大幅增加3-4成,天然氣發電就更較現在大幅增加。

因此,如果依照這種發展趨勢,台灣減碳無成、歐盟(甚至國際)碳關稅上路,台灣的出口如果都被課上碳關稅,當然影響出口;台灣經濟是以出口與貿易為本,出口受傷經濟也受害,而台灣原本就因無法加入幾個重要區域經貿組織而吃虧,如再加上碳關稅,影響就更大了。2023年轉眼就到,政府該想清楚、作好規劃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