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能正夯!台灣太陽光電20GW怎麼拚?業界2大呼籲

Image

綠能正夯!台灣太陽光電20GW怎麼拚?業界2大呼籲

近來台灣綠能產業備受關注,趁著台灣最大國際智慧能源週開跑,太陽能系統商呼籲,推動農電共生以及開放電證分離才符合國際趨勢。
019年是台灣的綠能元年,陸續有大型太陽光電廠建置完成,首座商用離岸風場也在10月初完工,預計年底將商轉,為國家的能源轉型政策打了一劑強心針,總統蔡英文喊話:「綠能產業是扭轉台灣命運的契機。」隨著全台最大國際智慧能源週(Energy Taiwan)於今(16)日到1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,太陽能業者也趁勢向政府喊話,推動農電共生,以及開放電證分離。

一、釋出閒置土地,推動農電共生

政府規劃太陽光電要在2025年達到20GW(十億瓦)的目標,其中17GW為地面型光電。近期經濟部也提出第二期「太陽光電 2 年推動計畫」,目標在2020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6.5GW,主攻農、漁、畜電共生,發展「一地多用」的地面型光電。
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指出,目前業界的資金、技術、人才都已到位,但卻差在政府單位過於保守,導致許多閒置土地都推不動。
 
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表示,在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上,仍面臨土地、饋線問題。SEMI
元晶太陽能董事長廖國榮端出數據,台灣有超過12萬公頃的土地是長期荒廢且不利耕種的,但要達到17GW地面型太陽能裝置容量只需要2萬多公頃的土地。
開陽能源董事長蔡宗融也鼓勵朝復合型太陽光電發展,像是光電風雨球場,學校可以在風雨球場上架設太陽光電,若以全台4千多間學校,每間設置容量300到600KW,就能累積超過1GW。
農作物結合太陽能發電的「營農型光電」,目前僅屏東有成功案例,由於農委會希望產銷均衡,有遮蔽率、農作物品種限制,蔡呼籲農委會要跨出第一步,只要政府單位與業者合作,「台灣要完成20GW太陽光電不是夢。」
  
開陽能源董事長蔡宗融呼籲,推動農作物結合太陽能板的「營農型光電」。開陽集團簡報

二、跟上國際綠電趨勢,開放電證分離

綠電在哪?也成為近來企業的熱門話題。隨著國際大廠如蘋果、Google、星巴克、微軟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,一同以實現100%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,國內企業因應供應鏈的需求、環評需求、用電大戶等要求,使用綠電成為必然。
近來用電大戶條款也出爐,用電大戶為跟台電簽定契約容量5,000KW(瓩)為門檻,業者必須在5年內透過自設、購電買憑證、代金等方式使用10%綠電,最快在11月上路。
不過目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條是規定「電證合一」,綠電必須跟憑證一起購買,元晶董事長廖國榮則有不同意見,他認為台灣必須走向「電證分離」,因為購買綠電得顧慮經濟規模、電網輸送等問題,例如太小的電廠,發出的綠電有限,就不足以供應用電大戶,以及發的電需透過台電的電網輸送,得付台電一筆「過路費」,目前1度電5分錢。
 
元晶董事長廖國榮認為台灣必須走向「電證分離」。SEMI
購買憑證相對容易,目前1張憑證代表1,000度綠電,而購買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(T-REC)也能在國際上證明使用的是綠電。廖國榮表示,目前RE100成員,高達46%是購買綠電憑證來證明使用再生能源,廖呼籲立法院加把勁,把電證合一改成電證分離,才符合國際趨勢,電跟憑證分開交易,能夠增加市場的交易靈活度。

加上台灣是代工大國,一家代工廠得供應許多品牌商,隨著跨國企業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,台灣也得盡快供應,整個綠電市場的建構,得靠政府與民間一同努力。

責任編輯:張庭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