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炳煇、江雅綺:電力交易平台誕生 打破台電壟斷
做為一家如此龐大、長期獨佔的公司,台電需要多方改革,而進行中的改革,也終將改變台灣電力市場。(圖片取自台電公司)
在疫情肆虐全球的時刻,德國受到嚴重水災衝擊、中國鄭州也逢破紀錄的降雨量釀成巨災、美國加州忽然野火四起…這些比以往頻率大增的極端氣候,在東西方連連出現,彷彿是地球的多次警告,讓追求綠能與減碳的目標,比以往更有急迫性。
與此同時,歐盟提出碳邊境稅,將讓高碳排量的進口產品負擔更多成本,這項制度意味著,未來高碳排量的產業,必須要吸收自己製造的外部氣候變遷成本。而美國也陸續提出為綠能減稅、並開徵碳稅的方案,意圖雙管齊下,以達2050零碳的目標。
在國際爭相發展綠能、追求零碳的趨勢下,台灣過去幾年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綠能的發展,顯得甚有前瞻性。但由於綠電要靠風力、水力、太陽能等自然資源,往往被批評會產生供電不穩定的狀況。例如太陽能白天和晚上能供應的電量落差甚大,若遇到晚上尖峰用電時間,又無有效的儲能與即時調節用電的系統,恐怕就難以避免用電與供電之間的落差。
事實上這也就是綠能要成為穩定供電系統的關鍵:儲能技術和供需之間的調節。就供需之間的調節而言,有許多制度面的方法。例如採取需量反應、制定不同時間的電價,以高價抑制尖峰期的用電; 或者讓多餘的電力可以自由交易、讓市場機制衡平供需。某方面來說,台電的夏季電價高於冬季電價,也是一種需量反應,希望透過價格抑制人們在酷暑中的用電量。
極端氣候未來已將成為常態,而綠能也是不可逆的國際趨勢。(湯森路透)往常季節性的調節,都是基於人們生活經驗所做的規劃,但放在極端氣候的框架中,就會出現難以即時因應的落差。例如台灣今年5月兩次大停電,由於未預見今年5月的用電量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峰,多台機器安排歲修,做為備轉的水力發電,又因為乾旱、供電調度能力大幅萎縮…種種原因造成原本不應發生的停電,卻發生了,而且發生兩次!
該記取的教訓之一,就是極端氣候未來已將成為常態,而綠能也是不可逆的國際趨勢,供電不穩定的綠能加上極端氣候導致用電更難預測,勢必需要更細膩、即時的供需調節,才能避免停電的災難。
這也就是為何台電7月「電力交易平台」上線運作,該被視為一項綠能的重大發展。因為這個平台,將打破由台電壟斷調度用電的傳統,讓台電擔任買家,而民間發電業者、自用發電設備設置業者、儲能業者、以及願意改變電力使用行為的一般用戶(如公司有電動車車隊),可在平台上競價。
透過多方參與的交易平台,台電可以更有彈性、靈活的調度用電。這種交易平台的設立,透過市場交易機制、促進電力供需的平衡,有助於解決綠能供電客觀上必然產生高低落差問題。
誠然,要達到綠能零碳的目標,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,而改善電力供需的平衡,只是其中一步。不過,電力交易平台的誕生,代表未來台電不再是獨大,而必須要和民間業者、使用者共同合作,對有志投入的綠能業者,正是良機。而新的平台市場,亟需符合資格的人才投入,也將產生新的就業空缺。做為一家如此龐大、長期獨佔的公司,台電確實需要多方改革,不過,也別忽視了,有些正在進行中的改革,終將改變台灣電力市場。